拖了很久才去看这个电影,如果按照淘宝的思路,满意就给好评的话,我在这里就应该打10分,具体来讲8分给电影的素质,2分表示鼓励。

这评分是十分主观的,而个人的主观评价很难不被自己的出身和个人所处的位置影响。比如一个人精神上的定位是日本人,而又恰恰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那么就很容易在欣赏艺术的时候在潜意识里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抵触,甚至将其扭曲为客观理性的艺术上的低劣而非情感上的不认同。

我想说,这种“扭曲”并非如洪水猛兽。去年师从来自R星的Steve Rotenberg教授和高通的有根梳子(没有德文输入法),对CG动画产业有了基本的认知。从技术本身出发,你不能拘泥于动画爱好者小圈子常用的那套“2D3D”,什么“作厨演出厨”,什么“金田板野”,什么“手绘赛璐璐”。从工业流程上来讲,这部电影的CG水准让我超过了吃惊,让我重新调整了对国产动画的期待,刷新了我对国产技术力的认知。结合我谈到的自我认同的归属,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我鼓励和自豪,哪怕这种“狭隘的民族情绪”会影响我对技术以及艺术的理性认知。当然,“狭隘的民族情绪”并没有抹除国产CG技术和蓝天皮克斯梦工厂的距离。

其实,对于熟悉国产动画的观众,技术往往是最不需要讨论的一点。哪吒最重要的点,并不在于技术,而是在剧情。这是一个没有明显BUG的故事,所有人物都保持了基本的行为逻辑,尤其是后面李靖那段因为闪回的反转让人相当感动。人物动机都很明确,没有突然的降智的操作和性格的改变,最后段落里鏖兵突然要毁掉那儿并去邀功,即使计划成功,见证人也只有他和师父,而凡做过必留下痕迹,有点不太符合最小行动原则。不过,这只是一个小瑕疵,仍然可以用设定解释。

如果说对这部成熟的商业作品的剧情仍然有什么不满意,那可能要属于原作党的矜持。其实对于哪吒的故事,我最能接受的,仍然是100回版本的封神演义小说,而不是后来的冠着封神演义名字的那些动画电影漫画,也不是上美的哪吒闹海,更不是佛典或者《开天传信记》《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里的那吒,或者明杂剧里面三头九眼八臂的多闻天王。所以我对新版哪吒设定上的改编其实并不满意。太乙真人不应该骑着猪,哪怕是为了节省CG开销;华盖星与哪吒也并无友谊,一起同生共死不可能的。可能相比之下,2003上映的哪吒传奇系列动画更加符合我对封神演义的认知。但是这些原作党的矜持并没有什么意义。哪吒从佛典中走出,被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责任。在任何一个时代,人们需要的那个改编,并不是一个纯的古典故事,而是一个“兼容古典故事框架”的现代化改编。当初上美的哪吒闹海,就是那个时代的反映。比如它改动了许仲琳的封神演义里面的设定,把一个顽劣的熊孩子,改编成了一个为民除害而招惹了强大势力的英雄。在故事的中后段,他勇敢地承担了罪责,在自刎后重生,并制服了龙王。这就把故事从对社会道德领域,改编成了对个人反抗精神的赞颂,这难道不是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刚开始时那种百废待兴精神的体现吗? 只是到了如今,在我们生存问题已经解决的当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隔阂常是大家所遇到的。于是我们有了今天这样关心孩子,却可能没有更多时间陪伴的李靖夫妇,有了一个因为缺少陪伴和理解而变得叛逆但内心缺强烈希望成为一个有用之人的哪吒形象,有了一个整天关在家里,没有玩伴,找到一个知心朋友便如获至宝一般的孤独。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属于一个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的哪吒电影,难道不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故事吗?这或许才是改编的正确姿势。哪怕有些改编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娱乐性来靠拢商业性,这仍然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特征。

我到底配不配看优秀的电影呢?我问了我我的Netflix,hulu,Amazon Prime Video订阅,看了眼我的AMC Stub AList每个月超过10部的剧院观影量, 看了眼柜子上的蓝光收集,回想起从小到大买过支持过的优秀的中外影视作品 录像带 VCD DVD,我觉得也许是配的。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把几十TB的PT资源服务器关闭,全部替换成正版资源之后我能更配一点,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并不是一个没有发言权的观众。

中国观众到底配不配看好的电影呢?我认为这个答案一定是配的。中国观众没有选择去支持某某堡垒,而把票投给了哪吒,把它推上了内地影史票房第三,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影片在结尾表达了想要出系列动画的野心(姜子牙),想要创造封神榜宇宙,我觉得这对中国观众是好事,对所有热爱电影文化的,超越国籍民族的观众是好事,这也正是中国观众配看好电影的证明。